你所不知道的溝通力

溝通,是現今社會最重要的能力之一。工作時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,我們才可以和同事、主管、屬下有良好的互動,可能影響了工作內容與升遷與否;求學時也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,現在的升學制度強調多元入學,傳統考試分數的影響力愈來愈少,多元的能力更是有賴良好的溝通能力來展現;家庭也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,為人子女、為人父母,不管是身處於家庭中的任何角色,與家人的互動一直是被大家重視與討論的重要議題。


溝通與梅拉賓法則

什麼是溝通呢?溝通就是單純的說話嗎?不盡然。在語言治療領域,溝通包含了語言和非語言。語言,顧名思義就是我們說話語句的內容,我們理解和表達的用字遣詞;而非語言則是指在溝通的過程中,藉由身體語言(body language)和副語言(paralanguage)等非語言的方式,來表達訊息讓對方接收訊息所產生的溝通行為。身體語言包括臉部表情、眼神注視、肢體動作和手勢、觸摸行為;而副語言是指我們「如何」說話,語調、嗓音、語速,甚至沈默、猶豫、嘆息等都有傳達訊息的意義,這些就稱為副語言。

著名的心理學家梅拉賓在1971年就提出了影響聽眾的梅拉賓法則(Role of Mehrabian):內容提到人對他人的印象,有55%取決於視覺訊息(肢体動作、表情眼神、外表),38%則是包含語氣、語調、速度與嗓音等聽覺訊息,僅有7%取決於談話的內容。可見得,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,非語言的使用可是相當重要的。

什麼是言語(speech)

前面提到聽覺訊息,和語言治療領域中的言語(speech)有異曲同工之妙,其中就包含了嗓音構音語暢...等,每個對於我們日常溝通都極為重要。嗓音是指發聲的音高、音量、音質、共鳴...等,常見的問題如聲音沙啞;構音就是我們的發音咬字,例如臭乳呆或是ㄢㄤ不分之類;而語暢則是指說話的流暢度,像是口吃或是講太快卡住...等;這些平常看似自然的說話功能,每一項都是組成構通的重要成分,也都對我們的日常用聲佔有一席之地。

瞬息萬變的言語功能

我們可以先想一想,什麼用聲方式會讓你聽起來有信賴感?什麼聲音會讓你覺得溫暖?什麼會讓你覺得有些嚴肅?我們平時在溝通時就會做出嗓音、速度或是發音的變化,以因應不同的溝通對象和目的。比如說:爸爸媽媽在跟寶寶說話時,可能會提高音調、放慢速度來說話;老師在學校授課時,可能會壓低嗓音、擴大音量、刻意咬字來展現權威感;與情人說話時,可能會放入較多的鼻腔共鳴、發音會較為呢喃,使聲音聽起來較為柔和優美;被誤會時,我們解釋緣由之際就會不自主的速度變快...等;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言語改變,目的都是要能提高溝通的效度,達到溝通的目的;例如爸爸媽媽是要吸引寶寶注意,老師可能是要學生認真上課,情人則是希望得到想要的禮物或關愛,或是被誤會時可以解釋立場。可見得,善用我們的說話聲音、咬字、速度的變化,對我們的生活、人際、工作等關係,可是有很大的助益;相反的,如果使用狀況不好,不僅對交友、娛樂、溝通等生活造成阻礙,甚至還可能影響工作,造成升遷或發展受阻,或是必須放棄原本的工作呢!

那麼,你喜歡你說話的模樣嗎?